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近日公布了第十四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的主要情況。調查顯示,2016年我國成年國民人均圖書閱讀量為7.86本,較2015年增加了0.02本。2016年手機閱讀率達到66.1%,已經連續8年增長。
黨的十八大把全民閱讀首次寫進了中央的決議,同時,“倡導全民閱讀”連續4年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中,這足以表明黨和國家對閱讀的重視。此外據媒體報道,國務院法制辦公室目前正在就《全民閱讀促進條例(征求意見稿)》公開征求社會各界意見,專家認為,我國在逐步將“全民閱讀”納入法制化軌道過程中,閱讀“碎片化”“快餐化”現象仍待改觀,提升閱讀質量,豐富知識養分,有待各界共同努力,倡導更健康的閱讀習慣。
我們在為公民閱讀數量不斷提升感到欣慰的同時,也必須看到,公民閱讀的質量還有待提升。隨著電子化時代的到來,手機、微信、電腦等網絡閱讀,一個很重要的特點就是淺閱讀。這與我們提倡的閱讀豐富自我、修身養性等更深層次的紙質深閱讀要求,還有一定差距。一些閱讀者的閱讀習慣還沒有真正養成,閱讀習慣還不夠成熟,不能真正沉下心,深閱讀難以為繼,只能靠淺閱讀拼湊,從而導致閱讀內容的“網紅化”“快餐化”。這一點從各大書店、各大網站的銷售榜也可得到印證,那些排在前列的永遠是相對膚淺、休閑的書,而真正的好書、經典很少能擠入前十。誠然,看閑書也算閱讀,未必沒有好處,但離全民閱讀的宗旨未免太遠,希望靠這種閱讀提高國民素質,怕是緣木求魚。
筆者期待,全民閱讀能夠及早進入“提質”時代。這首先需要國人自覺進一步強化對閱讀的意義、目的、方式和作用等的認識,多讀好書、多讀經典。同時,相關方面還要創造“慢生活”和深閱讀的基礎與條件,加強深閱讀的引導、文化生產的指引,提倡百花齊放的文化產出與消費。隨著閱讀質量的提升,人們對閱讀的量的需求也會隨之增長,自然就能達到提高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的目的,我們的社會也會少一些浮躁喧囂、多一些筆墨書香,少一些庸俗膚淺、多一些文明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