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北京展覽界將在5月18日國際博物館日開演一出重頭戲,從全國21個省區市49家單位調撥的360余件(套)文物將亮相首都博物館。這些文物大多是從近20年“全國十大考古發現”中遴選出來的,從史前跨越到明清時期。其中八成以上從未到過北京,有些文物甚至是第一次離開故土。
即將亮相首博的這個“全國十大考古發現”文物精品展覽名曰《美·好·中華》,觀眾逐一看后能體會一次中華文明的美的歷程,而背后蘊含的是中華兒女的文化認同、國家認同和民族認同。
分成四個時期,領略美的歷程
楚人禮器漆豆。
本次展覽分成史前、夏商周、漢唐、宋元明清四個時期。
史前時期,主題道法自然。美來自于自然,“年紀”最大的展品里含有一枚骨針,意味著當時人們開始穿著服飾,有了更多美的追求。夏商周時期,主題天地之道。以禮制為核心的秩序對當時乃至后世審美潮流產生深遠影響,對中華文明綿延數千年來的文化認同產生了重要影響,象形的漢字逐漸成熟,6組件文物將在這一區域展示漢字之美。漢唐時期,主題保合太和。從秦代到五代,政權分合、多民族融入,美在不同文化的碰撞中融合升華。被梁思成稱為“中國第一國寶”的佛光寺一隅在展廳重現,南北方民族特色的文物齊聚。宋元明清時期,主題和合能諧。95件(套)文物中,有一批是與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有關的文物。
據首博相關負責人介紹,策展方在布展時特意打造了一條美的“時光長廊”,將觀眾從展廳入口直接引入展廳中間,一路上會通過一些透視的方法,讓觀眾看到展廳內的一些場景,12件“最美展品”將作為主打,其中包括河南省三門峽出土的彩陶盆、湖北隨州的方蓋鼎、秦始皇陵出土的銅雁、遼寧出土的雙鹿紋金牌飾等。每件展品都代表著不同時期人們對美好的認知,可謂開門見“美”。
展覽由國家文物局和北京市人民政府聯合主辦,中國文物交流中心和首都博物館承辦。展時從5月18日到8月27日,橫跨暑期,預計會有全國各地的不少學生前來參觀。
面對個個精品,這些請多關注
?
阿育王塔。
始皇陵青銅雁。
除此時光長廊上的寶貝,面對展出的個個精品,有哪些最值得一看呢?相關人士推薦了下面五件文物。
——蹀躞玉帶,隋煬帝很講究時尚。隋煬帝的十三環蹀躞(dié xiè)金玉帶是目前國內唯一完整的十三環蹀躞帶。蹀躞是小步疾走的意思,帶有能掛載各種隨身應用的小物品的小鉤的玉帶便被稱為“蹀躞帶”。隋煬帝能文能武,佩戴這條玉帶,顯示出他對衣著打扮很講究,也很時尚。玉帶最初起源于北方草原民族,從隋唐開始流行于漢地,盛唐時從皇室宮廷到達官顯貴,均以配用玉帶為榮,從玉帶的底色還能看出其官階。據兩唐書的記載,最高等級的玉帶底色為紫色,整條玉帶由十三塊組成。
玉帶出土于揚州曹莊隋煬帝墓,說起這個墓還有段插曲。隋煬帝陵幾經遷葬,曾被“認錯”過,因為清嘉慶年間的大學士阮元經考證認為,邗江區槐泗鎮槐二村的一處大土墩為隋煬帝陵,于是出資修復,并囑托書法家寫了墓碑。2013年4月,揚州市邗江區一處房地產項目施工時發現了兩座古墓,其中一座的墓志顯示墓主為楊廣,無意中發現了隋煬帝真墓。
——阿育王塔,曾藏身雷峰塔地宮。此次阿育王塔前來展覽,這件文物被評為浙江省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出土于杭州西子湖畔的雷峰塔地宮。雷峰塔因白蛇傳的神話故事在民間久富盛名,2001年3月11日,其地宮開始發掘,經過18個小時的發掘,考古人員從地宮中取出了數十件珍貴文物。其中就有盛放金棺的純銀阿育王塔重見天日。
阿育王塔高約36厘米,底座邊長約12厘米,由基座、塔身、塔頂三部分構成?;旅嬗梅叫毋y板封護,塔座的每側以菩提樹、禪定小佛像4尊相間作裝飾。塔身方形,每面均鏤刻佛本生故事畫面?!八_埵太子舍身飼虎”,表現佛陀生為印度太子時,與兄出游,見一母虎與七幼虎奄奄一息,遂刺身出血,舍命喂虎?!笆醺钊赓Q鴿”,表現了佛陀生為尸毗王時,為救護被鷹追逐的鴿子,以血肉之軀換取鴿子生命的場景?!翱炷客跎嵫邸?,表現持針刺眼的情節。佛陀生為快目王時,以眼施與盲婆羅門,并誓愿未來成佛時令此婆羅門得慧眼?!霸鹿馔跏┦住?,表現了樂善好施的月光王布施首級給勞度叉的情節。
——禮器漆豆,楚人會用力學平衡。此次展出文物中,有一件器是鳳鳥蓮花漆豆,被安置在一個塑料支架上。它來自荊州博物館。
“豆”大多用于盛放腌菜、肉醬或調味品,與鼎、簋等組合為成套的祭祀禮器。此豆配上支架,是因為造型奇特:由蓮花豆盤、鳥首、鳥身、鳥爪與蛇身分件制成,用榫卯連接和生漆粘接兩種方法拼合。其中盤腹較深,口微斂,內壁弧,口沿平直。盤外壁上部一周浮雕十四瓣仰蓮花。盤下以一鳳鳥為柄,鳳頭后仰向上,鳥頸彎曲較長,鳳冠呈倒式與鳥背相接,鳥嘴張開至極限,鳥嘴里銜住方形榫頭,榫頭插入盤底榫孔內。鳳鳥站立于蛇身之上,鳥身、雙翅、鳥尾、鳥腿用整木雕刻。鳥胸脯前傾呈圓弧形,雙翅略張與鳥背平,鳥尾呈扇形,雙腿并列略呈蹲立之勢,兩爪平齊抓住一條蜷伏的蛇。蛇身修長,蜷伏成“十”字形,蛇頭向后而偏左側,蛇尾較細長且后飄上翹至鳥尾下部中間呈支撐狀,頂住鳥尾,以起支撐作用,這表明楚人在制作器物的過程中已能較好地運用物理學中受力平衡原理。
“太精巧了,加上年代久遠,已經不再適合受力,所以荊州博物館特意給文物定制了支架承重?!睂<艺f,還有一點值得一提,這件文物出土自荊州市沙市區天星觀村長湖南岸的湖灘上,是一座楚墓里的陪葬品,算是“羋月”家的祭祀禮器。
——始皇陵雁,青銅水禽集中管理。一代帝王秦始皇生前做出驚天動地的事情,其陵墓也讓人驚嘆。秦始皇陵的一處陪葬坑,按1:1比例制作了青銅水禽坑,真實再現了當時的自然環境。
據專家介紹,秦始皇陵青銅水禽共出土46件,其中包括青銅天鵝、青銅鶴及青銅雁三個種類。出土時青銅水禽都不同程度地保存有白色彩繪,可見當時水禽表面施有彩繪。隨葬坑里有人造的河流,這些青銅水禽頭部均朝向象征性的河道中央。由于盜擾及坑體焚毀坍塌,這些青銅水禽都有不同程度的破損,有些甚至無法修復了。此次到訪首博的,是一尊青銅雁。
秦始皇陵博物館的資料顯示,出土的青銅水禽既不作嗷嗷待哺狀,也不作引吭高歌狀,展示的都是瞬間姿態,動作不一,有的水中覓食,有的伏臥小憩,有的曲頸汲水,栩栩如生。水禽的生動形象說明它們是被集中管理的,此時還沒有被主人召集起來從事某類活動。
——遼代燭臺,歷經千年仍可拆裝。2015年,內蒙古錫林郭勒盟多倫縣蔡木山鄉鐵公泡子村小王力溝遼墓找到了一盒墓志,四周裝飾十二生肖人物,陰刻篆書“故貴妃蕭氏玄堂志銘”幾字。結合墓志及相關史料,該貴妃為遼圣宗妃,出自遼代后族最為顯赫的蕭阿古只一系。更有意思的是,墓志中記載“遼皇族耶律氏漢室之宗,劉氏也。后族系出蘭陵?!疤m陵蕭氏之祖是漢相蕭何的子孫。這是少數民族與漢族聯姻的最好證明,恰恰說明自古我們就是多民族友好共處的?!睂<艺f,此次發掘的蕭皇后其家族,在遼代9位皇帝中共出過4位皇后,是遼外戚最為顯赫的一支。目前,考古工作者懷疑墓葬中的這位是遼圣宗的第一位皇后。
此次展覽,該墓葬出土的一座銅燭臺亮相,雖然已有千歲,但這件三節燭臺依舊可以拆裝自如。
內文圖來源:主辦方提供 題圖來源:視覺中國 圖片編輯:朱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