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充滿哲理的教導寫進生活的畫卷;將枯燥的知識變成歌;讓平淡的生活釋放光彩……這就是小學語文教材中的現代詩歌。它融思想性、藝術性、趣味性于一體,給孩子們以美的熏陶和啟迪,深受學生喜愛。
詩歌雖美,可它卻是一枝帶刺的“玫瑰”。其一,現代詩歌的內容與詩句都具有一定的跳躍性,給學生的理解造成了一定的障礙,把握詩歌的內涵就更有難度。其二,3年級至6年級的現代詩歌很多是二類課文,學生讀一讀就可以了。這導致很少有教師思考它的教法,大部分人都以會讀和理解意思為目的進行教學。
詩歌是一種美,而美的傳遞方式應該是熏染而不是解析。詩歌是藝術,藝術的文字離不開誦讀、欣賞和適度的品悟。學生親近詩歌的欲望應該是在這樣的誦讀欣賞中被激發的。我認為,小學語文教師應具備以下四點教學策略。
反復誦讀,促進思維。詩歌學習是最具創造精神的情智活動,真正意義的解讀和內化必須依賴學生的個性閱讀。引領學生反復誦讀是提高教學效果行之有效的方法。首先,詩歌的語言凝煉,具有很強的音樂性和抒情性,讀起來節奏鮮明,瑯瑯上口,反復誦讀才能充分感受其韻律的魅力。其次,詩歌教學重要的不是老師的講解如何精辟,教學技巧如何高超,而是要把充分的時間和空間留給學生,引領學生反復吟詠,使學生和作者的思想感情產生共鳴。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通過這種目視其文、口發其聲、耳聞其音、心通其情的誦讀,可以增強語感,促進思維。
把握意境,深化理解。學生在學習詩歌時,往往對詩歌中離散的內容感到困惑,他們難以把握詩歌詞語的含義,不善于進行積極的想象。因此,在讀詩歌的同時,還需引導學生進行“再創造”,經過豐富的想象和聯想,還原詩歌描繪的形象畫面,構成動人心弦的藝術世界,從而領會詩歌特有的意境,促進理解的深化。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親”,進入詩的“境”,詩歌中的文字活了起來,學生眼前浮現出詩歌的意境,內心逐漸與詩人相通相融,詩歌學習才能真正成為學生心靈的吟唱。
豐滿形象,體悟主題。詩歌具有形象性和跳躍性,詩人要在短小的篇幅中表現豐富的內容,往往是點到為止,即所謂的“言有盡而意無窮”,因此,除了引導學生進行合理想象,還原詩歌的場景外,還必須適時地點撥和適度地拓展,去補充詩人有意留下的空白,將詩歌形象讀“豐滿”,體會詩歌的內蘊,尋求詩句之外包含的不盡的韻味。
品味語言,享受詩美。詩歌容聚了一個民族語言的博大精深,以最精練的形式融現實與理想、時間與空間、感性與理想、情趣與教育于一體?!皟删淙甑?,一吟雙淚流”,我們引導學生讀詩,應著力引導學生關注詩人刻苦錘煉、精心推敲的字句,解開詩人的心靈密碼,獲得更高的審美享受。
值得一提的是,培養孩子揣摩、品味關鍵字詞的習慣,必將提高他們自主閱讀的能力,體悟到詩歌之音樂美、意境美和語言美,才能讓詩歌在學生心底開花結果。??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