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老巷子,是一種文化、一種情懷,承載了城市發展的歷史,收藏了撲朔迷離的傳說。老巷子似老母親的手,爬滿歲月的痕跡,滄桑而溫暖。隨著社會發展,老巷子逐漸沒落,有些已經消失在歷史塵埃中。品位老巷子,重拾歷史“遺珠”,我們特推出老巷子系列報道,尋訪湘潭的老巷子,聽老人們講過去的故事。
蓮城網5月10日訊(湘潭日報社全媒體記者?李蓓 實習生 張雅文)說到秋瑾故居,老湘潭人大多知道。而秋瑾故居前的那條老巷子卻鮮為人知。巷子名喚由義巷,至于為什么叫這個名字,巷子里的老人說不出個所以然,只知道秋瑾曾在由義巷的“義源當鋪”生活了8年,生育了一兒一女。
據《湘潭老城記憶》記載,由義巷本名牛皮巷,光緒刊《湘潭縣志·山水》記載:“吉簡王(朱)見浚,英宗第七子,成華十一年(1476)就藩長沙?!彼⑾嫣缎焓吓疄椤安排?,徐府大建宅院,占地甚廣,前院左右兩轅門是由義、居仁兩門,此后兩巷分別以由義、居仁命名。
沿著中山路往西走,從一個不起眼的小巷口拐進去,秋瑾故居的牌匾出現在眼前。這里就是由義巷,“隱居”在鬧市一隅,不仔細發現不了它的蹤影。巷子不長,10多分鐘就走到了盡頭,路也不寬,最窄的地方僅1米。新修的瀝青路旁,不時露出幾塊青石板,傳遞出厚重的年代感。
真正顯示出巷子“年紀”的,是兩側留存下來的破敗的木質兩層老樓房。木質橫梁,黃泥竹篾墻,外面再刷上一層石灰粉,這是老式兩層小樓的“標配”。經歷了風雨洗禮,這些小樓已破敗不堪,黃泥脫落,露出了里面的竹篾。有的老房子墻體傾斜,搖搖欲墜。
方修云、方建國兩兄弟從小生活在這個巷子里,鄰居們都住上了磚房,兩兄弟還住在老式木樓房里。一棟四間兩層的房子,方修云住前面兩間,方建國住后面兩間。房間狹小,光線昏暗,擺滿了雜物。房前的木牌匾還依稀可見“旅社”二字。方修云介紹,這棟木樓房解放前是旅社,后來才改成住房,住了四戶人,其他人都已搬走。
“別小瞧由義巷,以前可熱鬧了,有‘九灣十八廳’之稱。這里離十八總碼頭近,客商都來巷子里住宿、吃飯、玩樂?!狈叫拊蒲刂镒舆呑哌吔o我們講述他記憶中的由義巷?!斑@里是秋瑾家后院,我們小時候常在這里打杯(一種游戲)、踢毽子、打彈珠?!?方修云指著拐角處的一堵白墻說,“秋瑾家很大,只剩下現在那一扇小門。那扇小門啊,以前是走轎子的?!?/p>
由義巷47號的賀大爺住的也是老式木樓房,他曾聽人提起,解放前他的房子旁邊有個太平洋交易所,后來改成了肉食水產公司?!耙郧斑@里有個蜜餞廠,小時候我們常常去那里玩?!绷钠鹩闪x巷的過去,剛買完菜回來的大姐也忍不住插了幾句。
唐三秀老人今年72歲了,依然精神矍鑠。她20多歲搬來由義巷,在這里度過了將近50個春秋,養育了4個子女,快四世同堂了。唐三秀在皮件一廠、工業皮件廠工作過,退休后幫媳婦打理早點生意,收拾屋子,生活倒也愜意。
“對面這三間老房子以前是旅社,后來才改成住房。房主人在河東買了新房子,很少回來住了?!?唐三秀家斜對面是3間2層老式木樓房,房梁上還有雕花。她告訴我們,知道巷子過去的老人,有的離世了,有的搬走了,現在住在這兒的,對巷子了解不多。
外面的世界越來越精彩,巷子里的人卻越來越少,很多房子都出租了。繁華褪去,由義巷回歸寧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