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城網5月10日訊(湘潭日報社全媒體記者?高雅?)九塊大小不一的漢白玉石雕及花崗巖石雕,石雕上的龍和瑞獸栩栩如生,雕刻精美,其中一塊石雕上清晰地雕刻著“濂溪祠”三個大字。這九塊石雕是市博物館的“新成員”,上個月才被發現送至這里。它們是金湘潭繁榮景象的“見證者”。懷著好奇心,我們探尋了這段起源。
拆遷中發現重要文物
“你們看,這老墻之間有石雕!先不要動,看是不是文物……”近日,在大埠橋棚戶區改造項目的拆除過程中,大河西棚改公司的工作人員在南步街與平政路交叉路口東北角一棟民房里,發現了一些埋藏在墻與墻之間的石雕。上報市文物局后,文物專家立即趕到現場進行了初步鑒定,發現這些是漢白玉石雕,確屬文物。經過多方協調,當晚,市文物局派專人駐守現場。第二天上午,市文物局組織專業團隊對這些文物進行了拆移,并將它們送至了市博物館保護與收藏。
文物身份說法不一
“經初步鑒定,專家們對這些石雕的來源有兩種說法,不過大多數專家偏向第一種說法?!笔形奈锞窒嚓P負責人介紹。第一種觀點認為,這些石雕應來自永州會館,因其中一塊石雕上刻有“濂溪祠”三字。據《湘潭老城記憶》及《湘潭老城故事》記載,明清以來,湘潭就是萬商云集之地,時稱“五方雜處”,會館甚多。當時各會館都有自己的保護神。江西會館以許真人許遜為保護神,故名萬壽宮。臨豐會館以神農、藥王、財神為保護神,故稱三皇宮。江蘇會館以“天、地、水”三官為保護神,故名三官殿。福建會館敬奉媽祖,故稱天后宮。位于萬家巷口的永州會館,因其祀奉的保護神是宋代周敦頤(號濂溪),故稱濂溪祠。永州多水手、多排客、多木材商,他們把永州盛產的瑤杉、楠木等運到湘潭。湘潭的木材市場,江中的大木排幾乎都是永州人的。但湘潭的永州會館位于城區的十總,而發現這些石雕的位置卻是在九總,于是就有了第二種說法——認為這些石雕所在地應為粵東館遺址。但粵東館在戰爭時期已被日軍的飛機炸毀。
“這兩種觀點各據一辭,需要進一步考證才能得出最終結論。但可以肯定的是,這些文物的出土,為證明湘潭在明清時期的繁榮景象,及商業集散地提供了有力的證據?!笔形奈锞窒嚓P負責人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