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國鳴向我們介紹房屋的情況。(記者?羅韜 攝)
探尋歷史建筑系列報道
蓮城網5月15日訊(湘潭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高雅)易家灣,地處昭山腳下,依湘江灣而生、扼水陸交通咽喉,其中自然生成易家灣老街,造就商賈云集之盛況。
5月12日,我們和昭山地方歷史愛好者方欣文一起走進這條老街,探尋百年商行——余大有商行的沉浮故事。
石板路上的往事
易家灣的老街,地處昭山南麓、湘江東岸的易家灣內。過去,老街南起窯洲下港橋,北至岳公嶺,長約1000米。目前,老街西起湘江易家灣碼頭,東至街中心,東西長不足400米。當我們漫步在老街上時,感覺這是一條被遺忘的街道,人煙稀少,蕭條冷落。方欣文告訴我們,目前,因城市的發展需要,這條老街正在進行大面積的拆遷。
從老街街口走至余大有商行,不過5分鐘的路程??粗惻f的建筑,很難想象多年前,這家商行的繁華模樣。如今,這座百年商行住著余大有的孫子,余國鳴一家三口。
余國鳴告訴我們,之前有關專家鑒定,商行初建于清末。在上世紀二十至四十年代,易家灣有百多家店鋪,幾十家作坊,而生意最好的當屬余大有商行。當時,商行以糧食為主營業務。方圓百里,上至株洲的龍頭,下至長沙的跳馬、嵩山,許多商店、農戶均與余家有交易。遠方貨客經常主動送貨上門,糧食、枯餅交易,每天少則幾千斤,多則上十萬斤。
“你看,大廳中央的這條石板路很少見吧,它見證著昔日商行的輝煌?!庇鄧Q說,因為當時每天有很多貨物需要運輸,所以才修建了這條石板路,便于推車進出,一般的私房是沒有的。憶當年,商行車水馬龍,萬商云集,以絕對的優勢壟斷全街,享譽長沙、湘潭及省內部分地區。
“在我爺爺那個時期,家里雖然賺了不少錢,但是爺爺從不會因為利益而壓榨百姓,從不刁難壓價,而是給百姓提供各種便利,還經常做慈善?!庇鄧Q告訴我們,每遇到天災漲大水時,爺爺都會伸出援手,免費為災民提供糧食。
昔日繁華能否續寫?
因經歷過兵災、戰火以及自然災害等的摧殘,易家灣的商業逐漸沒落,老街上的多數老字號品牌也消失殆盡,而余大有商行也因此歇業。方欣文告訴我們,1944年6月,日寇縱火燒了易家灣,老街幾乎全被燒毀。1949年8月,湖南和平解放前夕,國民黨派飛機投擲燃燒彈、炸彈,老街幾成廢墟。目前,我們現在很難找到歷史繁華的舊跡,只能從老人們嘴上聽來些關于老街的故事。
余國鳴說,因為歷史的原因,他是在1993年時才重新搬回老宅的。20多年間,老宅進行了多次修繕,有一部分房屋也因為建設加油站而被拆。當時570余平方米的房子,如今所剩不多。我們跟隨余國鳴參觀了現存的房子,包括大廳、后院、閣樓等10余間。
方欣文告訴我們,余大有商行是否列入地方歷史建筑保護對象,還有待有關部門認定。目前,我市的第二部地方性法規《湘潭市歷史建筑保護條例》正在制訂中。我們希望,這些見證著歷史繁榮的建筑能保存下來。
面對老宅的未來,余國鳴同樣殷切盼望它能保存下來,同時由相關部門修繕,讓其能恢復當時的原貌。
我們走出余大有商行,看著滿街的斑駁,曾經的歲月似乎緩緩在其間流淌。短短一段老街,還有著龐雜深遠的文化等待人們去發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