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大姐和他收藏的“友誼牌”縫紉機。 (曾佰龍 攝)
老照片還原“友誼牌”縫紉機生產線。 (江麓提供)
蓮城網5月15日訊(湘潭日報社全媒體記者?曾佰龍 實習生 夏露?通訊員 王慧琦)5月3日,我們前往雨湖區廣場街道福利社區幸福村,尋訪第一代江麓產的“友誼牌”縫紉機。
在路邊,我們碰到做縫紉生意的胡曉南女士。她開了一家裁縫鋪,靠縫縫補補掙錢補貼家用。胡大姐說:“我家里就有一臺‘友誼牌’縫紉機,你們可以去看看?!?/p>
胡大姐的家離裁縫鋪僅有數米遠,位于福利村一棟老樓的一樓。第一代“友誼牌”縫紉機,擺在胡大姐專門用來做裁縫手藝的房間內。歷經幾十年,這臺縫紉機依舊油光锃亮,保存完好。黑色機身上設計有一圈燙金的花邊,“友誼牌”、“國營江麓機械廠造”的金色字跡清晰可見,正中紅藍的乒乓球拍標志簡明展現著“友誼”的寓意。至今,整體機身約有八成新,除木質的小抽屜不好使外,其他功能一切正常。
“這是前兩年從別人手里買回來的二手機器,我看挺好用的,就一直保留了下來?!焙蠼阏f,自己是一名縫紉工,做了20多年手藝活。
“記得1990年,我16歲當學徒的時候,用的第一臺縫紉機就是‘友誼牌’的。后來慢慢攢了150多元錢,買了一臺屬于自己的‘友誼牌’縫紉機。20多年間,我陸陸續續用過7、8臺縫紉機?;剡^頭來發現,這個牌子是最好用的?!焙鷷阅险f。
根據《湘潭市志》記載,新中國成立后,我市的縫紉機制造業逐步發展。1953年,趙湘源創辦建湘機器廠,已能配制簡單的縫紉機零件。1954年,江麓機械廠前身辰溪861廠試制縫紉機成功,產品定名為“友誼牌”。到了1958年,年產量已經達到30萬臺。
此后,“友誼牌”縫紉機曾停產過一段時間。到1976年,江麓縫紉機廠籌建,決定恢復“友誼牌”縫紉機生產。1977年9月,試制了22臺黑白乒乓球花型友誼牌縫紉機。再到1980年3月,江麓縫紉機廠試制出“友誼牌”電動多功能縫紉機,并送五機部和廣交會展覽。彼時,年生產能力達到8萬臺,在全國19個省市建立了29個銷售點,東北三省銷售最多。80年代以后,江麓機械廠投入170余萬,引進了縫紉機的自動化生產線,在產品花色上,由單一的黑色,增加了綠、藍、玫瑰色和閃光色等多種色彩。
江麓一位退休職工說:“憑借優良的品質以及對新產品、新工藝、新技術的不斷研發與應用,‘友誼牌’縫紉機在國內部分省市十分暢銷,甚至遠銷東南亞地區?!?/p>
“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边@是童年時母親縫補衣物時,常掛在嘴邊的話語。如今,人們已經很少親手縫補衣服,先進的機械自動化縫紉已逐步取代傳統手工縫紉技術,但老縫紉機依舊是傳統手縫藝人的“寶貝”,正因為如此,我們還能看到它們的身影。